70年前,發生在江淮大地上的淮海戰役的勝利,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號角,新中國曙光已現。
70年后,這片熱土打響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戰役,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近在咫尺。
2017年底,黨的十九大閉幕一個多月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到地方考察調研,第一站來到江蘇徐州。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好好回報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陽春三月,天氣溫暖而明媚。懷著崇敬與緬懷之情,記者來到徐州鳳凰山東麓,瞻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探尋淮海戰役偉大勝利所構筑的穿越時空的精神高地。
聽黨指揮 信仰忠誠方能凝心聚力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春鹨哿沂考o念塔之下,一片園林郁郁蔥蔥。蒼勁挺拔的雪松,數十年如一日靜靜地守護著烈士的忠魂。拾級而上,五六分鐘工夫,雄偉高大的紀念塔已莊嚴矗立在眼前。陽光下,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熠熠生輝。紀念塔兩側的浮雕,生動展現著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人民群眾奮勇支前的英雄畫卷—— 思緒頓時飄至71年前那個冬天,淮海大地硝煙彌漫,英勇智慧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軍隊,以氣吞山河之勢發起了這場戰略大決戰。這一偉大戰役,打出了“飲馬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有利態勢,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這一偉大戰役,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這一偉大戰役,3萬多名將士、49位團以上干部獻身疆場,他們的英名與日月同輝,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上!
步入占地2.5萬平方米的淮海戰役紀念館,近3000件文物、照片和藝術作品講述著烽火歲月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不朽風采。紀念館里的一處模擬場景,真實再現了“十人橋”的英雄故事。1948年11月8日夜,華野9縱27師79團在追擊黃百韜兵團時來到堰頭鎮(今新沂市草橋鎮),一條十幾米寬的河流擋住去路。1排3班的戰士們在副排長范學福、班長馬選云帶領下,跳進刺骨的冰河,用木板架起人橋。500名戰士從他們身上通過,殲滅對岸守敵。戰士們說:“十人橋,是咱通向勝利的橋!
“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的無比忠誠,是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被春鹨奂o念館館長蔣越鋒深信,一場戰爭里,軍人具有什么樣的信仰特別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為誰扛槍、為誰而戰、為誰流血犧牲。
紀念館從2014年開始的搶救性采訪,為我們留下了淮海戰役親歷者的講述。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實著信仰的力量—— 原中央軍委委員、總后勤部部長王克,淮海戰役時在華野2縱5師13團任連文化教員,他說:“執行命令就是勝利!”
原華野特縱坦克大隊炮長鄒遠根說:“不管做什么,我都堅持這個信仰——永遠跟著共產黨,為人民服務!
原華野4縱10師政治部組織科彭啟說:“我們是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戰,為解放勞苦大眾而戰,沒有這個信仰就不會有戰斗力! …… 聽黨指揮、聞令而動、遵令而行、步調一致。參加淮海戰役的人民子弟兵,從入伍那天開始,就堅信自己忠實代表著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堅信自己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族一定能夠得到解放,堅信自己將為此奮斗一生。
民心所向 不忘初心方能勢不可擋
在淮海戰役紀念館支前廳,一根1.2米長的小竹竿,刻滿了魯蘇皖三省88個地方的名字,記錄下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線圖。這根竹竿是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它的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共產黨員唐和恩。
“等全國解放了,我得把這根竹竿拿給子孫們看,讓他們知道當年咱老百姓都去哪兒支援前線了!被春鹨壑,唐和恩是543萬支前民工的典范。這場艱苦卓絕、眾志成城的大決戰中,543萬父老鄉親傾盡全力支援前線,每名解放軍戰士身后有9位民工配合保障。
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泵珴蓶|主席親筆題詞稱贊,這是“人民的勝利”。
當年,解放區連年遭遇天災、土地歉收,人民缺衣少食,卻為何仍勒緊褲帶,把糧食供給子弟兵?答案在“民心”!白詈笠话衙,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崩习傩照窃谶@樣的歌謠聲中,推著小推車沖向戰場。他們長途跋涉,冒著槍林彈雨,忍著風雪饑寒,車輪滾滾,夜以繼日,不辭千辛萬苦,解放軍打到哪里,人民群眾就支援到哪里,哪怕凍掉腳趾、凍殘雙腿。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顧永興一語道破:“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動了群眾,在人們的心中樹起了一座座豐碑,人民群眾是真心實意地支持這場革命戰爭!
淮海戰役發起后,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原局和華北局全力組織支前工作,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把支援戰爭的偉力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解放區的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時任華東野戰軍后勤部部長劉瑞龍在日記中寫道:“人民認識到共產黨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只有打敗蔣介石,才能翻身得解放,過上好日子;支援前線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當戰爭和自己生死存亡有關的時候,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戰爭中去!
人民的支持為戰爭的勝利凝聚了磅礴力量。但用好這股力量,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500多萬民工,當年是怎么能夠組織得井井有條的?”淮塔管理局編研文保處處長賈萍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她回答道,對支前群眾的動員與教育、組織與管理,無不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靈魂。村里舉辦動員討論會,大隊開展文娛活動,擔架團組織民工俱樂部,利用一切場合爭取群眾的支持。對支前民工有制度保障,有供給標準、生活管理、衛生管理、培訓材料、優撫政策,老百姓覺得人民軍隊是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作親人看。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把人民幸福放在首位,這顆初心早已播下勝利的種子,只等時機一到,便怒放出制勝之花!
敢于決戰 不畏艱險方能砥礪前行
“奇跡的戰役”“不可思議”,這些褒獎,是斯大林、蒙哥馬利等軍事統帥對淮海戰役的評價。這些戎馬一生的將帥們真正想問的,恐怕是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強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何敢于決戰?
戰前形勢廳里,一幅幅復雜的軍事圖紙,都指向了一個事實:淮海戰役之前,解放軍在兵力、裝備、戰略形勢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戰略決戰的條件并不成熟。然而,敵強我弱壓不倒人民軍隊,反而激發了解放軍敢打必勝的昂揚斗志。
決戰決勝、敢打敢拼的背后,是科學理性的判斷。電報記錄了那段歷史:1948年9月,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即向軍委建議進行淮海戰役。他后來回憶稱,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和戰略戰術的變化,大決戰勢在必行?紤]到后勤供應條件,在長江以北決戰比在長江以南決戰有利得多。徐蚌地區,大部分是老解放區和半老解放區,群眾基礎好,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
蔣越鋒介紹說,淮海戰役開始階段,作戰規模并不大。中央軍委將戰略判斷與戰場實際情況緊密結合,頂層指揮與一線作戰實踐緊密結合,最高決心與前線將士革命熱情緊密結合,果斷作出了“隔斷徐蚌線,殲滅劉峙主力”的重大戰略決策,達成了戰役運籌上的高度上下一致。戰區指揮員有全局意識,中央軍委能夠從諫如流,“小淮!弊罱K演變為“大淮!。
年已九旬的申維清,淮海戰役時是中野六縱36旅100團某炮兵連的戰士;春饒錾系囊荒荒,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里!霸陔p堆集修戰壕時,一塊彈片擊中我的肚子,我扒開衣服,血淋淋一片,好在彈片打到皮帶上,只有一半進入身體!鄙昃S清忍住疼痛,撐開肚皮,硬是把彈片拔了出來。簡單包扎后,繼續戰斗。
鐫刻在墻壁上的“淮海戰役烈士英名錄”,更記錄了這場大決戰中一個個英勇無畏的故事:鄭星勇烈士犧牲了自己,搶救了傷員。王有高烈士說:“傷了我右臂,還有左臂!”張樹才烈士抱著炸藥包,拉開了導火線,拼著全身力氣直向敵人地堡撲去……
“淮海戰役的決戰意識,對今天極具啟示意義!标戃姽こ檀髮W訓練基地教授宋孝和說,困難和矛盾從不會自行消解,打算“萬事俱備”再去解決困難,恐怕等不來那股“東風”。在困難面前,慌張、害怕、逃避毫無用處,解決困難的鑰匙,往往就在困難之中!霸谥腥A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一定會面對外部挑戰;春鹨劬窠虝覀,無需被一時一事的力量對比所迷惑,只要堅定信心與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勝利就在前方!
“為有犧牲多壯志”!瞻仰完淮塔驀然回首——正對紀念塔的遠方,一列駛出徐州站的高速列車正在加速。70年,“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革命先烈為之浴血奮戰、為之犧牲奮斗的崇高理想和美好追求,正在淮海大地化為生動現實。
歲月流逝,歷史走過的足跡不會磨滅;時代變遷,淮海戰役的精神永放光芒。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讓我們從偉大的淮海戰役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為打贏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場新時代的“淮海戰役”,昂首闊步前進。
|